清远借鉴珠三角文化产业发展
阅读次数: 更新时间:2012.03.28 09:47
清远北江
上周,清远党政代表团赴珠三角六市考察学习,六市在经济发达的同时,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发展都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,表现出较高的水平:东莞5年投入50亿打造“文化名城”,“天天有舞会、周周有晚会、月月有比赛、处处有讲座(展览)”;江门充分挖掘侨乡文化,开平碉楼享誉海内外,华侨华人博物馆是全球华侨的精神家园;中山大手笔投资文化事业,投4亿多元兴建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;老大哥广州、深圳文化产业发达,文化人才聚集,动漫、创意产业发达,文化产业成为主要产业。清远的文化建设如何借鉴珠三角优点,实现跨越式发展?
也许,有人会认为,珠三角有钱,只要肯投入,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自然会发展起来,清远经济比起珠三角有差距,文化是上层建筑,经济基础还不是很深厚,上层建筑怎么可以和别人比?这不无道理,但也不全部正确。从珠三角文化发展的现状看,经济发展的确反哺了城市文化,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因有资金的投入,而得到长足的发展。但是我们要看到,珠三角在文化建设上有今天的成绩,也曾经历了阵痛。
笔者曾在广州有6年的生活经历,2010年以前,在天河、荔湾等新老城区,人文环境保护并不如意,公园内是大大小小的臭水涌,自然环境没有保护好。经过2010年亚运会,广州花大力气建设人文软环境,山变青、水变绿,在旧城改造上以旧改旧,老西关风情重现,广州一下子变靓了,变得有文化历史底蕴。
向发达地方学习,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展理念。清远选择在进行新一轮发展之初向转型升级后的珠三角学习,就是要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不走“重经济、不重社会、文化发展”的弯路,抑制粗放型发展的“原始冲动”,在诸如文化建设等过去不够重视的领域中,科学谋篇布局,在高起点上迈出正确的步伐。
纵观珠三角发达城市文化强盛之路径,一是充分挖掘历史、地域的文化遗产,形成地方文化归属感,并带动旅游、休闲等产业,如江门开平碉楼,就是华侨文化的代表,其每年所带来的旅游等相关消费十分巨大;二是政府注重文化事业的投资,建设图书馆、文化广场、大型剧院、电影院,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;三是发展文化产业,发展动漫、影视、传媒等产业,广州、深圳在文化产业上又走在珠三角前列。
让人欣慰的是,清远已经走在了文化大发展、大繁荣的路子上。在发掘自身历史、地域文化上,清远不断对英德英石文化、少数民族文化、刘禹锡及抗战历史文化等推陈出新,用少数民族风情演出、建立瑶族文化研究基地、历史名人陈列馆等形式发扬历史、发掘地域文化,并开创性地举办连州摄影展、阳山四驱车节等活动,形成新的地域文化;在加大文化民生投入上,建成农家书屋千余家,建有文化广场13个。只是在文化产业上,清远有所欠缺。
文化强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清远历史、人文财富众多,将其充分发掘并形成品牌需要一个过程;加大文化民生投入,让更多的市民爱读书、爱看电影、爱上文化消费,让更多文化公共设施发挥作用,都需要政府持续的投入和对市民潜移默化的引导;引进人才、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有吸引人才的环境以及文化产业的相关配套,这也需要清远多多修炼内功。
一言以蔽之,清远市应以“文化立市”,在自身文化发掘、文化事业投入、扶持文化产业上持续发力,循序渐进,让“文化清远”成为清远的新名片。张俊
来源:南方日报
(责任编辑:admin)